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正式启动创建教室管理勤工助学项目,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要求。经过10年的发展和探索,教室管理项目遵循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和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的思路,本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初心,成为学校进一步健全资助工作体系,提升资助服务水平,强化励志、感恩、诚信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健全资助工作体系,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民生在勤,勤而不匮。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北京科技大学以勤工助学工作为主导,将资助与育人工作结合。勤工助学中心坚持以“扶困优先”为原则,积极引领并鼓励学生通过劳动“以勤促学”,创办教室管理勤工助学项目,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育学生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项目创办初期,勤工助学教室管理地点仅有教学楼,工作岗位不足50个,项目预算不过10万元。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参与教室管理项目同学的身影已遍布学校教学楼、主楼、铭德楼等11栋楼宇。2016年,项目设置勤工助学管理岗位近50个,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近300个,年度项目预算近100万元,实行内部管理培训和晋升机制。切实为学校教学环境建设做出长足贡献,对学生自主式团体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出学校辅导员、众多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
二、提升资助服务水平,创新实践管理方案。
在教室管理勤工助学项目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勤工助学中心带领项目组反复吸取和总结经验,成功化解了各个楼宇教室分布不均和面积不均带来的“岗位数量核算”和“管理体系建设”等问题。摸索出一套以单双号分组的工作机制,“楼长—组长—组员”三梯度的人员管理方法,量化考勤、奖惩有度的薪酬考核办法,三种制度并行的组织管理模式;以教室面积为基准,以座位数量、使用频次和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以楼层跨度、男女比例为一般参考指标的教室岗位数量核算办法;形成了《北京科技大学教学楼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办法》、《北京科技大学教室管理岗位核算办法》。如此不但确保了勤工助学项目规范性和科学性,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而且着实有效地提高了勤工助学项目团队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了学校学生资助服务水平。
三、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托起自强人生梦想。
教室管理勤工助学项目以勤工助学为学生资助方式,实践育人为重要目标,自第一批学生上岗就始终强调“服务同学、帮助同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工作理念,通过管理育人、团队育人、朋辈育人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十年间,教室管理项目不断将学生励志、感恩、诚信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贯穿工作全过程,辐射学生数千人。每一次培训会、总结会、谈心会上的教育与鼓励,让项目学生意识到不断提升能力,用自己脑力或体力劳动所得所获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每一次QQ群、微信群对话界面闪烁,或共同探讨工作现状、规划未来,或相约自习、踏青,项目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彰显朋辈力量;每一次在人人网、朋友圈看到找回失物同学的感谢,项目学生的工作感言和收获,领导老师对项目的赞许,洋溢着对教室管理项目育人工作的肯定。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十年间,教室管理项目由一个勤工助学项目发展为一个宣传教育的实践育人平台,向大学生们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努力托起人生梦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北京科技大学将坚持“助学、励志、育人”理念,推动学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育人工作,为祖国发展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