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将该项工作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着眼工作的实效性,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公开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的基础上,率先在北京高校自主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课程并投入使用,努力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着力提升教育效果。
优化心理教育重点,精心打造慕课课程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综合了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及更多的网络开放资源。一门慕课的制作、上线、运营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上线前要配专门的教师团队进行课程研发,上线后要设计线下课程活动。课程组经过充分调研和周密细致的准备,根据新生大学适应周期的变化特点和心理特点,认真梳理确定了“自信——从认识自我开始”“和谐——从人际交往开始”等8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并合理规划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呈现方式和活动形式,使其既能简明扼要地将课程知识点呈现出来,又能增强授课过程的条理性和可控性,并通过即时获取学生的体验反馈加以改进。
有效使用网络平台,实现高效交互性学习
心理慕课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师生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了全新的体验,使“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向的“内容快递服务”,而是变成一个讨论的引导者、有激发作用的领导者,让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某个主题产生思考和好奇心。“以前满堂灌,难免感到无趣,会跑神,现在这门课要大家讨论参与,自己变成了主角。我们讨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老师来引导我们。”机械学院1603班曾子豪说。与此同时,线上若干个课堂的众多学生之间共同进行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各种想法和观点火花的碰撞,激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使心理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活现于日常的运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合理规划线下教学,增强课堂体验性互动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去理解、领悟、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心理课堂将理论知识通过言传口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体验性和理解力关注不够,而心理慕课把学习的内容、节奏交到学习者手里,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能适用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结合线上的自主式、交互性自主学习与线下的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以爱和创新的教育实践超越教育过程的流程化。课上同学评价:“这样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进来,帮我敞开心扉,学会用心去了解别人;也让所有人真诚交流,关爱互助。”
建立多重评价体系,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组基于慕课及心理课程的特殊性,重新构建了包含心理专家、教学督导、授课者、学习者等多种人员参与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其中,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作业记录、访谈表、学习体会、自我反思等内容中的表现。通过多重评价体系的建构,让与心理课堂教学的相关人员,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与反馈当中,多角度提出建议与意见,真正有效地促进心理慕课的不断完善,达到有效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