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中科院资深院士、我校建校元老魏寿昆教授去世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校建校元老、原一级教授魏寿昆于2014年6月30日19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1952年参与筹建北京钢铁学院,并担任首任教务长兼冶炼系主任、教授,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195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等。

建国后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委;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

魏寿昆先生在冶金理论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冶金熔体理论上取得了开拓性研究成果。他建立了高温熔体活度理论体系和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解决了我国冶金工业生产工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选择性氧化与转化温度的概念,为提高和改进我国共生矿的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展固体电解质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的研究,该技术于1974年被誉为当时国际钢铁冶金三大发明之一,是控制钢液脱氧、提高钢质量的关键性手段。80年代在北京科技大学建立了固体电解质重点实验室,使我国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魏寿昆院士作为资深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国冶金、港口等大型项目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科学论证,为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现代冶金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魏寿昆先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40篇,一般论著36篇,出版专著5部,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