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明,女,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第四届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北京科技大学参赛队队员。
2004年9月30日,第四届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北京科技大学参赛队正式组建,作为团队中普通一员,我负责着两辆冲中机器人的设计、制作、图纸绘画,并监管着整个后勤。
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工作间的时候,面对各种各样的工具与材料,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即使是一张轴承座的图纸也要画上一整天,而且还有很多错误。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能行,不断地向师傅们请教,从最简单的下料、钻孔开始,一块块、一根根、一个支架、一条手臂,逐渐地将机器人搭建起来。
其间也曾有过委屈。为了能够对抗越南队,我们想了好多办法给机器人提速。那时,我同时参与两辆机器人的设计制作,由于它们之间有些功能可以互通,为提高仅0.2秒的速度,我建议共用一辆蓄能底盘车,但却遭到了伙伴们的强烈反对,毕竟是大家一年的心血啊,除了人力、材料外,仅仅那两台驱动电机就价值一万多,而且比赛迫在眉睫,它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容损坏的,那是大家的宝贝,我又何尝不是很心疼。从此,组内人员没有人理我,沮丧、懈怠,也许郁闷更多一些,整整一天也没有心思吃饭,最后还是郗老师打破了这种僵局,为了整个团队,大家接受了我的想法。炎热的夏天,三十五度的天气,为了尽快完成所有机械零件的尺寸设计与图纸绘画,两天内我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甚至会忘记吃饭,等结束所有的工作时,过度劳累而中暑。
临近比赛的一个月里,我和另一名同学要在比赛前完成冲中2号机器人的重新设计、制作与调试。我们的计划是:一周完成所有机械结构的设计制作,两周调试稳定,最后一周用来大检修。路上、饭桌上,我们讨论的全是机器人,甚至做梦也是在做机器人,画着零件图。任务重大,形势紧迫,我们分秒必争,经常是彻夜不眠,通宵达旦。还记得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晚上,我们一宿做出一辆蓄能机器人,高兴得忘记了疲惫。由于急切地想测试它的稳定性,更希望能在第二天的模拟赛中给大家一个惊喜,两天内我只睡了两小时。
虽然身为一名女生,我却从不娇气,不怕脏,不怕累,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经常提着大包小包赶往五金商店,钻床、电锯、角磨机、钻枪、铆枪等机械工具也是运用自如。看着场上机器人的出色表现,回想起制作时的艰辛,我也会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是我会有如此大的毅力。为了这种体验,为了这种挑战,为了这种尝试,我倔强地坚持着。
每天早上很多人还在被窝里享受美梦的时候,我就已经忙碌在实验室里了,晚上不到午夜不会下班。节假日也比一般人少,就连过年也仅仅回家呆了一周,大年初六就赶回实验室开讨论会。
寒假,校园里身影寥寥,寒冷的冬夜,没有暖气。为了干活方便,就把大衣脱了,冰凉的工具,坚硬的铝材,冻僵而红肿的手布满划痕,有时通宵干活到凌晨,冷了就围着场地跑几圈;暑期,为了缓解高温酷暑,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三台大工业风扇,但在联调的日子,从不打开,为的只是更好地测试机器人的直线行走情况。
我的成长离不开战斗的集体。永远不能忘记:李博为节约团队资金,一年之内竟跑了一百多趟西四,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二手电机市场;吴琳为了技术攻关,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又一个午夜三点,有时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通宵,在300多个工作的日日夜夜,他竟通宵百余次;周卓为了练习比赛反应速度,多次抱着“行程开关”入眠;齐昕和王俊通为了选购合适的气动元件,背着十多公斤重的设备前往天桥,一去就是一整天;杨和进为了使机器人跑出完美的直线,9天通宵了5晚,光底盘就重做了4遍;张明潇为了机器人的稳定性两天没合眼,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
我们在实验室里烧过电路板,烧过电池,被电容炸伤过,被烙铁烫伤过,被工具划伤过,甚至被机器人咬伤过,但这些却永远伤不了我们执着的信念。一再推迟的比赛时间没有消磨掉我们的锐气,一再更改的规则没有打击到我们的信心。三天制作出只有10千克的自动新车,研究完越南队比赛录像后一周制作出手动车,冲中机器人两天内100次试验等,我们用MEI人所拥有的自信和魄力创造着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我要面对的是未来,我不会忘记这段经历,我要把这种精神铭记于心,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无畏风雨,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