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倩倩,女,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0902班学生,曾任外国语学院学生事务助理、辅导员助理等职,参与编辑《师韵》一书,主要负责完成了李依依院士的传记撰写工作。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86校友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外国语学院第二届“银星之星”等荣誉称号,现已保研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习日语——静心沉淀,方知其中百味
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大学会与日语结缘,更没有想过这份缘分一结便要延长至7年,而自己竟也这般有滋有味地走过了、奋斗了、争取了、收获了。
2009年元旦,还没有来及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便来到北京科技大学参加了外语类保送生的选拔考试。原本只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次机会中多一些尝试和历练,但却意外地收到了北科的录取通知书,只不过,我的专业从第一志愿的英语调剂为了日语。
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有刚入班级时语言起点落差的打击,也有面对自己所学语言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然而,初入象牙塔的我却清楚自己没有后退的空间、没有多余的选择。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不清楚日语学习的方法,那就从最“原始”的做法开始吧。于是,开始要求自己在一张张写满假名的纸张中记住它们的面孔,要求自己耐心地在一遍又一遍的录音中熟悉它们的韵律与节奏,要求自己一次次游走于课本之间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细微。做到这些,的确需要在课下花不少时间,也需要努力抵挡各类新事物的诱惑,然而,当我在朗读课文时发现说日语的美感,当我在课上因回答出老师抛出的语法问题而受到“よくできた!”(做得很好!)的认可,当我能够安心听日语音频而不被外界打扰,我突然间明白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对日语产生了好感。十分庆幸所有任课老师的耐心帮助为我的学习扫除了不少障碍和困惑,而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反复的思考、归纳与联系使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渐点亮了专业前行的道路。这些细小的收获与发现让我在欣喜中坚信,学习需要努力和方法,而好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则是靠自己的探索与总结,哪怕是一次次的重来,一次次的反复,只要认真坚持,就不会漏掉任何珍贵的细节和经验。
当成功打开通往日语的大门,我仿佛来到了一片天地通明的田野,在专业求学的道路上尽情奔跑着。
每遇到一门新的课程,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思考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目的,以便让自己有清晰的态度和针对性的学习,高效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深知自身没有太多语言学习天赋的我更是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坚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学习原则,注重日积月累,注重在各种忙碌中摆正学习的位置。为了保证每天必须有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保持着六点半准时起床的习惯,无论春冬;为了凑出更多自习时间,我开始尝试利用下午课前、下课间隙、开会闲暇等零碎时间,能学则学。曾经在国庆假期里坚持每天上自习,走在有些寂寥的校园里,为有满满一天的学习时间而欢欣鼓舞;也曾经提着电脑在上课前听完听力练习,绷着有些疲倦的神经,为完成必要的功课而争分夺秒。我就是这样尽力地坚持着,不愿意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非是要一定做到某种地步,而是不愿让自己喜爱的专业打了折扣。
三年的积累,我用成绩证明日语零基础的孩子同样也能做到优秀,我也同样领悟到“静心”求学的重要:因静心而踏实、因踏实而深入、因深入而热爱。
做助理——甘于幕后,助人更助自己
与最初迷惘的学习不同,对于大学生活的课余生活,我仿佛从一开始就把它归于了“学生工作”,带着满腔热忱,我在大一时竞选了班长和年级的团总支,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在那段“寂寞低潮”期里,我进行了大学里的第一次自我对话:你的不甘寂寞到底是因为无事可做,还是单纯为了争名未果的失落?当自己把想要做事的初衷确认无误的摆在“珍惜每件小事”上时,我发现那时的内心充盈的力量和一种平和。
没有所谓的“生涯规划”,就是抱着多做点事的心态,我在大二加入了学院学生事务助理的团队,而正是辅导员老师给我的这次机会让我痛痛快快地把“助理”角色演了个够,至今依然满心感激。
担任学生事务助理的那一年,学院307几乎就成了我每天必想、必去、必念叨的地方,我享受助理工作的每一件事,无论这些事在别人眼中是多么琐碎和枯燥。从10级迎新时第一次小心翼翼地设计表格到307志愿者培训前反反复复的模拟解说,从评奖评优时连续2周的高频加班到人口普查时晚上11点仍穿梭在7斋的入户调查,从期中教学检查一篇新闻稿的字句斟酌到《银杏树下的我们第三辑·2010》前后一个月的编辑打磨,每一节值班、每一次例会、每一篇周记,每一期内参,几乎串联起了我的整个课余生活。还记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申请过程中,手边的通知和文件早已留下了各种标注与圈点;人数、日期、种类、注意事项,一开始完全是门外汉的自己也在认真反复的询问检查中将各种细节熟记于心。写解说稿,对措辞和语气的关注是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且亲切自然的将要求传达给同学;确认信息,对表格的严格检查与返工重写是为了所有的申请都能无差错顺利通过。我的专项工作不是隆重的专属,不涉及广泛的大多数,但就在为一些同学带去方便和帮助而努力的过程中,我懂得如何做好细心、耐心与贴心,也收获了点滴温暖与满足。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我在大三时选择担任了学院11级新生辅导员助理一职,尽管这一岗位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响亮,但我却坚定这一选择,也庆幸自己做了这一选择,因为是那群可爱的孩子让我的大三多了一份与别人不一样的收获,当许多人都在为一些现实问题而浮躁奔走时,我还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心专注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大三一年,心里一下子多装了30多个人,从暑期的网络联系到迎新时的第一次见面,从军训的每天问候到个人信息的熟记于心,从与班委沟通工作到每一次听课,从学生每科成绩的分析到各类集体活动的参与,从每天跟早操到平均一月3次的宿舍走访,从与每个学生谈话到有针对性的关心帮助……我渐渐学会了每天浏览人人,渐渐适应了自习时被电话或短信打断,渐渐养成了把“我们家孩子”挂在嘴边的习惯。曾经带学生到北医三院看急诊,回到宿舍后接着准备课堂发言到夜里2点;曾经每周六、日晚为例会汇报而不停敲打着键盘;曾经在面对学生成绩分化问题时,因一时没有有效办法而忧心伤神……我的生活节奏、心思情绪就这样随着那些孩子的出现而发生着改变,而我在这种改变中更加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不同特点的人进行沟通、如何在大局面前权衡利弊、如何于小事和细节之处互暖内心。
助理的辛苦也许在于事务的繁杂和幕后鲜为人知的“寂寞”,但助理的幸福却也在于繁杂中的千滋百味、在于幕后的汗水挥香。担任助理,让我坚持了最初单纯的梦想,让我于踏实中收获了最丰富的锻炼,让我在众多喧嚣中保留了内心的宁静与充实,让我在匆匆人潮中找到值得一生珍惜的良师益友。
拓专长——一点坚持,厚积终会薄发
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我的大学生活同样因为它们的加入而显得饱满了许多。只是在包含学生工作在内的众多经历中,“写”字一词的影子仿佛从未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断过,从未有过预想的事就在“无心插柳”之间成为了新的收获。
大一班长竞选失败后,我被“调配”到了班级的信息采集小组,班级许多活动的新闻稿撰写、图片采集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毫无经验可谈的我仅仅凭借平时看新闻的感觉做了一年班级的宣传记者,同时还兼顾了学校、学院各类征文活动中的“固定撰稿人”。随着学院各班级示范基地工作小组的成立和新闻信息中心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启动,未被任何正式学生组织部门吸纳的我立马应征加入了这些团队,与文字编辑关系更为密切的生活也因此接踵而至。从院报设计、人物采访、活动纪实、新闻编辑等基本任务,到卷首语撰写、成果册汇编、新闻稿修改、专题报道宣传等更有挑战的工作,之前完全业余的自己竟也在多次实践中逐渐感知到了新闻宣传的脉搏,有了一些稍微“靠谱”的积累和经验。
本以为写的经历会随着学生事务助理一职的开始而告一段落,但还是有些意外地在这个岗位上做了许多公文编辑、文稿修改、以及册子汇编的事,甚至到担任辅导员助理,“写”之一事依然常有发生。从来没有想过做这些事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就连在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参加院士写作团,我考虑最多的还是能尽力帮上忙就好。但就是这样一次机会,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体验了“编辑”的过程,从搜集院士资料到考虑写作思路,从拟定采访问题到音频资料整理,从初稿的艰难撰写到后来的反复修改,最初完全没有底的自己最终竟也写出了一篇万字文章,之前的种种不安也随着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渐渐消散。当看到《师韵》一书的出版,我的内心充满了太多喜悦和感慨,对“坚持”和“积累”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
逐渐培养起的写作能力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专长,然而就是在清华大学保研面试的时候,一位老师颇有兴趣地拿着我的个人陈述看了半天,甚至突发奇想地让我现场把其中一些话翻译成日语,一场有趣的互动便因自己写的这篇个人陈述而展开。虽然我并不清楚自己的这篇材料分量到底如何,但当意外地发现它能引起老师的关注时,心中着实有着太多惊喜还有欣慰。
也许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尽管有时我们并不清楚现下作为意义何在、用处何在,但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所做并非徒劳,自己所做正是未来人生的铺垫。无意间遇到的一个机会,不期中来到的一个平台,或许与我们最初的希望无关、甚至会让我们觉得与理想偏离,但都无需轻言放弃,因为正是这些会帮助我们开启人生的另外一种美丽。
未来也许还很远,但通往前方的路仍在脚下。无论行走于何时,我会坚守内心的宁静、步履的坚实,让生命如汩汩细流,一路连绵、一路清歌。